近日,江蘇睢寧的社會信用(yong)體系(xi),再一次在全(quan)國范圍內引發爭(zheng)議。 這一肇始于2010年的改革(ge),政策初衷是為了改善(shan)民風。據新(xin)華社報(bao)道,睢寧全(quan)市(shi)114萬(wan)人(ren)每年根據分數,會被劃為ABCD4個信用(yong)等級,然(ran)后享受不(bu)同的“社 ...
近日,江蘇睢寧的社會信用體系,再一次在全國范圍內引發爭議。
這一肇始于2010年的改革,政策初衷是為了改善民風。據新華社報道,睢寧全市114萬人每年根據分數,會被劃為ABCD4個信用等級,然后享受不同的“社會待遇”。比如,A級者在入學、就業、低保、社會救助等方面,會得到優先照顧。
時任縣委書記王天琦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政策目的是用大眾信息公開和大眾信用評級,來實現社會的有效管理。他認為,失信成本太低,已影響了人們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使社會價值觀的底線瀕臨失守。只有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才能清除盲區、堵塞漏洞,最終實現“一處守信,處處受益;一處失信,處處制約”的良性局面。
但4年后,此改革一經媒體再次“聚光”,仍逃不出輿論浪尖的命運。
中青輿情監測室梳理發現,從媒體報道看,這一體系4年來的確起到了一些作用,也得到了部分網民的支持。
比如,“慢慢閑逛的蝸牛”就認為“睢寧是在建立信用評級制度的探索中邁出了可貴的一步”,盡管“也許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網民“溫情”則用一系列反問句,表達了自己的贊同立場:“這個制度不好嗎?你闖紅燈了不該扣分?你做好事不該加分?你考試作弊不該扣分?你參加公益活動不該加分?這個社會的整體道德觀日趨下降,這樣的模式至少在形式上會起到約束作用。……這種利大于弊的事情,不知道那么多網友在害怕什么呢?”
但中青輿情監測室看到,與4年前一樣,持上述觀點的網民并不在多數。一份來自新浪網的網絡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網民中有66.5%,對睢寧此舉持“不贊同”態度。
梳理發現,兩大爭議讓睢寧的此項改革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