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ceng)幾何時(shi),某(mou)寶(bao)平(ping)臺創造性的(de)商家評價體(ti)系,讓(rang)用戶們嘗到了(le)作為“上帝”的(de)感覺,也由(you)此(ci)推動(dong)了(le)中國電商行業12年來爆發式增長。 正所謂(wei)時(shi)過境遷,同樣的(de)評價體(ti)系,如(ru)今卻(que)正在成為資源空耗、信用詐騙的(de)催化劑。在 ...
曾幾何時,某寶平臺創造性的商家評價體系,讓用戶們嘗到了作為“上帝”的感覺,也由此推動了中國電商行業12年來爆發式增長。
正所謂時過境遷,同樣的評價體系,如今卻正在成為資源空耗、信用詐騙的催化劑。在今年的3·15晚會上,央視就曝光了多家快遞公司,在明知沒有實際包裹存在的情況下,幫助空包公司利用“刷空單”的方式提高商家信譽。為此,3月16日,國家郵政局緊急下發通知,部署防范和查處快遞參與空包刷信用等違法行為。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日前,又有媒體曝出,“刷空單”的升級版“發空包”正在快速泛濫。所謂“發空包”,即從甲地發往乙地的包裹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包裹里卻是空的。這種“發空包”的行為,也是刷單的一種,目的同樣是制造虛假成交量。與此前的各種刷單手段相比,從明面上看,主要是刷單成本有所提高,因為畢竟要支付真實的物流費用。
但是,這種成本提高的刷單手段,相比其它刷單手段,性質更為惡劣,其造成了大量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空轉。此前各種刷單,多是在電腦上操作一下即可,但是 “發空包”刷單,快遞企業要為這一個個空包,提供人力、運力等,社會要承擔道路交通、環境污染等等,而如此大費周折的耗費企業、社會資源之后,這個“空包”的最大作用,僅僅是幫助商家又“成交”了一單。
應該說,“發空包”的出現,是此前各種刷單手段被逼到墻角后的結果。但是,如果留下這個死角,不僅前功盡棄,而且對社會整體的危害反而會更大。
要想整治“發空包”,目前看來并不容易。因為在刷單利益鏈中,受益方都是顯性的,而受害方都是隱形的。每一筆刷單的結果,都是商戶的信譽提高了,快遞企業掙錢了,平臺估值提升了,這些收益都可以具象到個人或機構。而廣大消費者的權益、整體社會的誠信基礎等受害方,卻因無法具象而遭到玩弄。
因此,在刷單利益鏈中,指望鏈條中的任何受益方來“自宮”,都很難做到根治。事實上,某寶平臺長期以來一直在打擊刷單,為此還設有專門部門來打擊,但結果則是,屢禁不止。
應該說,單就某寶平臺單個角色而言,平臺訴求和個人訴求未見得完全一致。以飽受詬病的 “小二”索賄受賄來說,在常年高壓打擊下,依舊難以禁止。大量敢怒不敢言的商家在這些“潛規則”面前只能是乖乖就范,帶著心里創傷慘淡創業。
當所有努力都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按下葫蘆浮起瓢時,很有必要考慮一下,是不是施力點和著力點都發生了問題。回到屢禁不止的刷單,如果從“與時俱進”的角度考量,12年來基本沒變的評價體系是否進行大的改革呢?能否從制度上斬斷刷單等各種造假行為的欲望呢?
當然,“治本”之事談何容易,但是,不容易的事情,不等于就不去考慮。時至今日,在百度上搜索“發空包”,都能找到大量代理“發空包”的公司、很多即時通信群仍在發布刷單任務,而這些領地,恐怕某寶也鞭長莫及。因此,誰來考慮這個問題,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