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shang)午9時,在“樹立守法履約意識,加強社會(hui)信用體系建(jian)設”專題審議(yi)會(hui)場,111位(wei)代表參(can)與審議(yi)。其(qi)間(jian)不(bu)乏仁智互見的(de)觀點闡述。 “最嚴道路交通(tong)管理”能否可持續?如何(he)營造(zao)誠實守信的(de)社會(hui)環境(jing)?公共文(wen)化如何(he)更好地惠及 ...
上午9時,在“樹立守法履約意識,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題審議會場,111位代表參與審議。其間不乏仁智互見的觀點闡述。
“最嚴道路交通管理”能否可持續?如何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公共文化如何更好地惠及市民?怎樣才能讓藍天白云更多地出現在上海?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怎樣留住鄉愁?今天上午9時, 市第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專題審議會,代表們分別就五個專題開展審議。這五個專題分別是:《從嚴科學規范管理,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長效機制》《樹立守法履約意識,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導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加快現代公共文化建設》《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立足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建設新農村》。新民晚報記者分別從審議會場發回報道。
信用體系建設
約束失信更要激勵誠信
上午9時,在“樹立守法履約意識,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題審議會場,111位代表參與審議。其間不乏仁智互見的觀點闡述。
目前,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信用體系框架,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匯集了3.13億條可查詢信息,提供了數千萬次查詢服務,并積極參與長三角信用合作聯盟。
“社會信用,不僅是一個新興大市場,信用的社會治理功能,也不可小視。”蔡敏勇代表率先發言,開宗明義。
的確,信用不但有助于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對推動簡政放權,職能轉變,都至關重要。比如,工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都有賴于信用體系建設。“信用體系建設,要形成全社會合力,政府、企業、單位、法人和自然人,一個也少不了;其中,更重要的是,政務誠信,政府帶頭講誠信,帶動人人講誠信。”蔡敏勇說。
目前,上海在全國率先嘗試信用立法,究竟哪些是可以進入信用體系的?究竟哪些信息,可以反映個人的信用狀況?這是立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我認為,信用立法,更要傾向于保護信用消費者,加大對自然人的權利保護、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進入平臺的不良記錄,必須告知當事人——畢竟,不良信用信息記錄,對個人的影響不可估量,必須讓當事人知曉。”奚自立代表繼續說,“欠水費和物業費,是否都要進入個人信用信息記錄?假如物業費欠繳進征信體系,眼下恐怕很多人都要進入不良記錄了。”奚代表的假設,引起一陣哄笑。
“所以,地方立法對征信體系的設立,應當采用正面清單,哪些不良行為進入征信記錄,明明白白。”這是奚代表的結論。
“信用,不止要用于懲戒,更要用于激勵,特別是激勵創新主體投入創新。”徐曉萍代表說,誠信體系建設,政府講誠信,就是要讓創業者對政策有穩定的預期,這當中,政策要有科學性、可持續性,政策發布前的科學論證,必不可少。
“同時,征信系統不但要有負面信息,還要有正面信息。比如,創業者的個人信用非常好,這樣的誠信信息,可否為融資加分呢?”徐曉萍的建議,無疑為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人們,帶來利好。
“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暢通無阻!”莊振文代表說。
每位代表發言時間8分鐘,想要發言的人太多,時間所限,想說還沒來得及說的,怎么辦?不急。目前,備受關注的《上海市社會信用條例(草案)》已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代表們今天熱議的焦點問題,都將得到立法回應,畢竟,懲戒失信,激勵誠信,謀求社會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正是立法始終如一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