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國家稅(shui)(shui)務總(zong)局發布了《納(na)稅(shui)(shui)信(xin)用評(ping)價(jia)指(zhi)標和評(ping)價(jia)方式(試(shi)行)》。10月1日,全國稅(shui)(shui)務系統將據此對納(na)稅(shui)(shui)人進行信(xin)用評(ping)價(jia),并按(an)A、B、C、D四類進行差別化管理。 評(ping)價(jia)指(zhi)標,分為三部分:納(na)稅(shui)(shui)人的歷史信(xin)息、稅(shui)(shui)務 ...
9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微博]發布了《納稅信用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試行)》。10月1日,全國稅務系統將據此對納稅人進行信用評價,并按A、B、C、D四類進行差別化管理。
評價指標,分為三部分:納稅人的歷史信息、稅務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歷史信息,包括納稅人的基本信息,如法定代表人、財務負責人、出納、經營信息等;還有該納稅人此前年度的外部評價信息,如海關、工商、質檢方面出具的信用優良和不良記錄等。目前,這部分信息僅記錄,暫不扣分。
稅務內部信息,分為經常性指標和非經常性指標信息。據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諸如涉稅申報、稅費款繳納、發票與稅控器具、登記與賬簿信息,這些均屬常規納稅流程的信息,為經常性指標。而非常規的納稅評估、稅務審計、反避稅調查和稅務稽查獲取的信息,為非經常性指標。
上述指標體系,根據失信行為中納稅人主觀態度、遵從能力、實際結果和失信程度等,對不同的行為,分別設計了1分、3分、5分、11分不同檔次的扣分標準。如擅自損毀發票的,將按次被扣除11分;為按規定開具發票的,按次僅被扣除3分。
對于較為惡劣的行為,納稅人的信用等級將直接被歸到D類。如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非善意接收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在規定期限內未補交或足額補繳稅款、滯納金和罰款,以暴力、威脅方式拒不繳納稅款或拒絕、阻撓稅務機關依法實施稅務稽查執法行為的等,將直接被判為D類。
外部信息,主要指從相關部門獲取的、影響納稅人納稅信用評價的指標信息。上述評價指標中,主要包括銀行,工商,房管、土地管理部門或媒介,海關等。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實踐中,不少企業為了獲取更多貸款,選擇在銀行方面多報資產和營業收入;但為了避免多交稅款,選擇在稅務機關少報收入。對于此類行為,將被扣11分,企業信用評價總分無法達到90分,也無法成為A類信用企業。
具體還包括,已經在工商部門完成股權轉讓變更登記或其他涉稅變更登記的納稅人至評價年度結束時未向稅務機關報告相關信息;欠稅5萬元以上納稅人處置其不動產或大額資產之前未向稅務機關報告;進口貨物報關數小于增值稅進項申請抵扣數等,都將面臨被扣11分的境遇。
根據今年7月份,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納稅信用管理辦法(試行)》,今年10月1日將對信用等級不同的企業進行差別化管理。稅務機關每年4月份,確定上一年納稅信用評價結果,并將對納稅信用級別實行動態調整。
信用級別最高的A類,稅務機關將主動向社會公告此類名單;一般納稅人可單詞領取3個月的增值稅發票用量,需要調整增值稅發票用量可即時辦理;普通發票按需領用;連續3年被評為A級信用級別者,還可享受稅務機關提供的綠色通道幫助辦理涉稅事項等。
而信用級別最差的D類,稅務機關會加強對其出口退稅的審核,加強審核其報送的各種資料,將被列入重點監控對象,提高監督檢查頻次,并將相關納稅信用評價結果通報相關部門,建議在在經營、投融資、取得政府供應土地、進出口、出入境、注冊新公司、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獲得榮譽、安全許可、生產許可、從業任職資格、資質審核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止等。